聖安多尼教堂(花王堂)

開放時間

06:30 - 18:00

簡介

根據第31/2018號行政法規,聖安多尼教堂(花王堂)屬於「聖安多尼堂及前地(花王堂)」。

聖安多尼教堂創建於1558 至1560 年間,是澳門三大古老教堂之一,初為茅草覆蓋的簡陋小教堂。澳門早期的教堂大多經歷烈火洗禮,聖安多尼教堂也不例外。有關這座教堂的近代歷史,參看以葡文鐫刻在門前石碑上的內容,譯作:“(教堂)建於1638年,毀於1809年,重建於1810年,再次毀於1874年,重修於1875年。”特別是1874年9月22日的大火令人難以忘懷,以後每年的9月22日這一天被澳門人稱作“天災節”,市民扛著聖安多尼像上街遊行,以示紀念。1930 年改建教堂鐘樓和主立面,1951年和1953年兩度裝修教堂內部,特別是祭壇部分。

以往葡人婚禮多在此舉行,華人因此將之稱為“花王堂”。據《澳門記略》記載:“北隅一廟,凡蕃人男女相悅,詣神盟誓畢,僧為卜吉完聚,名曰花王廟。”


建築描述

教堂佈局因地制宜,平面不對稱,遷就周圍的道路環境,因為空間的局促,所以祗建造一座鐘樓,造成不對稱的立面形式,不對稱的體量關係。通往花王堂的小街小巷均是往上攀升的斜坡,進入門口的前地空間也還要踏上幾級台階,可見當年的花王堂是有意識地建於高地之上。前地有矮牆圍合,有十字架表明宗教性質,還有近於地面的石碑引發朝聖者的思古幽情。

教堂外觀為1930 年改建成的水刷石粉面,主立面不對稱,左側祗有一座鐘樓,以橫線條為主,突出中心位置的主入口,山花之上裝點着聖像。鐘樓為三層,高約22米。總而言之,立面做法採用現代的水刷石飾面,形式簡潔,體現新古典主義風格。

教堂室內採用磚木結構,橢圓形木構拱頂,木屋架上為坡屋頂,瓦屋面。夾層樓板為鋼筋混凝土結構。佈局以長方形中廳為主,內有夾層,高約15米;無柱廊阻隔,木拱頂,從天花之上垂下華麗的枝型大吊燈。堂內祭壇為建於1875年的巴洛克式聖壇,採用斷山花和雙柱的形式,中間有耶穌釘在十字架上的塑像,上面有耶穌會標誌 IHS 。堂內還有多個小祈禱室,裝飾精巧,並有壁柱。主祭壇莊嚴華麗,體現巴洛克風格:錯落有致的檐部,斷裂扭曲的山花,繁複彎曲的線條以及多重層疊的壁柱,烘托出天主教的表現主題─十字架上的受難耶穌和帶有深刻含義的耶穌會標誌。牆面用壁柱劃分,以拱券裝飾。頂棚與牆體用齒飾線腳區分、勾勒。室內色彩以黃色為基調,用白色裝點,即牆面和拱頂是黃色塗料,柱頭、線腳以白色粉刷。教堂後部唱詩席的彩色玻璃窗、入口屏風都選擇幾何圖案,流露着現代氣息。

photo
西南立面圖

photo
剖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