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阁庙

开放时间

08:00 - 18:00

简介

根据第31/2018号行政法规,妈阁庙属於「妈祖阁(妈阁庙)」。

妈阁庙包括“神山第一”殿、正觉禅林、弘仁殿、观音阁等建筑物。早期称娘妈庙、天妃庙或海觉寺;後定名“妈祖阁”,华人俗称“妈阁庙”。

妈阁庙的创建年份,至今未有定论;但大部分学者都肯定在葡萄牙人定居澳门前,此处已有供奉妈祖的庙宇。从1751年完稿的《澳门记略》附图上可见整座庙宇已有一定规模;到清道光八年(1828年),妈阁庙重修,庙内建筑,大为完善。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及光绪元年(1875 年),妈阁庙两遭飓风破坏,建筑物受损,经两年重修扩建後,奠定今天的模样。

现时庙内有实物可考的建筑物是“神山第一”殿。该殿供奉天后,创建於1605年(明万历三十三年), 1629 年(明崇祯二年)及1828 年(清道光八年)两度重修,其门口石横梁至今仍存创建时的石刻。妈阁庙是澳门现存庙宇中有实物可考的最古老的庙宇,也是澳门文物中原建筑物保存至今时间最长的。

弘仁殿是一座小型石殿,供奉天后;相传建於明弘治元年(1488 年);但现时殿门及殿内石龛,则为清道光八年(1828 年)重修所建。

观音阁与正觉禅林的创建年代未知,但从《澳门记略》可见1751 年前已有雏型。观音阁最早为一石亭, 1828 年重修,形成今貌;阁内供奉观音。正觉禅林重修於清道光八年(1828年),今供奉天后。此殿在1988年2 月8 日曾发生火警,後由政府按原貌重修,至翌年2 月完成。

妈阁庙有许多摩崖石刻,均为历代官宦名士的诗词题字,是研究澳门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尤其是“洋船石”和“海觉石”,年代久远,是澳门着名的两大奇石,也是历代骚人墨客咏吟的对象。


建筑描述

妈阁庙位於妈阁山西面山腰上,主要由入口大门、牌坊、正殿、弘仁殿、观音阁及正觉禅林组成,各建筑规模虽然细小简朴,但却能充分融合自然,布局错落有致。

入口大门为一牌楼式花岗石建筑,宽4.5 米,祗开有一个门洞,门楣有“妈祖阁”三字,两侧为对联,三部分均有琉璃瓦顶等装饰,其中门楣顶部更有飞檐状屋脊,脊上装置瓷制宝珠及鳌鱼,紧跟在大门之後为一三间四柱冲天式牌坊,亦由花岗石建造而成,并有四只石狮分置在柱头上。正殿为供奉天后的其中一个神殿,有神山第一殿之称,它和正门建筑、牌坊以至在半山腰上之弘仁殿都在同一轴线上。建筑主要由花岗石及砖头砌筑而成,其中花岗石作主导,无论柱、梁、部分墙身以至屋顶均由此材料修筑,两边墙体均开有大面积琉璃花砖方窗,而在较高位置的气窗,则为圆形。在石屋顶上又铺设琉璃瓦顶,并以夸张的飞檐装饰正脊及垂脊;而其屋顶造型又分两部分,朝拜区之屋顶以歇山卷棚顶形式出现,而神龛区之琉璃屋顶则为重檐庑殿式,脊上飞檐纯朴有力。

弘仁殿规模最小,祗有3 平方米左右,它事实上是一石室:建筑以山上岩石作後墙,屋顶及墙身也以花岗石围合。殿内也供奉天后,两侧墙身内壁有天后之侍女及魔将浮雕,而天后神像则置於山石前,与正殿神龛区做法一样,在石屋顶上,也加上绿色琉璃瓦及飞檐式屋脊装饰。位於最高处的观音殿,主要由砖石构筑而成,其建筑较为简朴,为硬山式做法。

相对於其他神殿,位於建筑群前方且与正殿同在一平台上的正觉禅林不管在规模上或是在建筑形式上都较为讲究,建筑由供奉天后之正殿及侧殿组成,侧殿建筑为一般砖结构民房式,屋顶为硬山式。而正殿是一四架梁结构建筑,为一院落式布置,前为天井,天井两侧的侧廊为卷棚式屋顶,主建筑被二列各三枝柱分为三个开间,屋顶为琉璃瓦坡顶,两边侧墙顶部为“镬耳”山墙,有防火的意思,具浓烈的闽南特色。位於天井前之正立面,纵分为五部分,中间最高两边渐低,墙身有泥塑装饰,墙顶则以琉璃瓦装饰,而在琉璃瓦檐下是三层象徵斗拱之泥塑花饰,此外,中间部分尚开有一半径为1 米多的圆形窗洞,而琉璃瓦顶上之飞檐及瓷制宝珠装饰,亦显示出此殿之重要性。

photo
大門西立面圖

photo
正覺禪林西立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