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炮台
开放时间
炮台及花园
07:00 - 19:00
澳门博物馆
10:00 - 18:00(17:30停止入场)
逢星期一休馆,澳门公众假期照常开放
简介
根据第31/2018号行政法规,大炮台属於「大炮台(中央炮台)」。
大炮台创建於1617 年,至1626 年建成,名为圣保禄炮台,澳门居民多称为“大炮台”。在近四百年的历史里,大炮台内部建筑曾多次改建。大炮台的大门朝南,早期入口为火药储存库;上层的中央是一座三层高的塔楼(现已不存),每一层都装备火炮;旁边另有四排房子,为澳督及官兵的营房,宿舍两侧有台阶与下层入口处相连。炮台内备有水池及军需库,军需库储备充足,足以应付长达两年的包围。这座炮台是当时澳门防御系统的核心,并与其他炮台一起,构成一个覆盖东西海岸的宽大炮火防卫网。而从1623年至1740年间,这里更一直是城防司令和澳门总督的住所。
大炮台一直为军事禁区,直至1965年原营房位置改建成气象台,1966年气象台迁入後开放为游览区。
大炮台城墙分别於1992、1993和1996年进行修葺,有关工程祗限於必需的,以保持其真实性。除了清洗状况良好的墙身外,还清除表面杂草,用除草剂清除植物的根部,使用原有材料修补墙身裂缝。因此,大炮台之结构被完整地保存。
1996年9月起,政府将气象台原址改建为澳门博物馆,1998年落成启用。
建筑描述
大炮台位於澳门半岛中部海拔52米的小山头上,西侧紧靠圣保禄学院遗址。炮台由该学院耶稣会会士於1617年开始修建,直至1626年才正式完成。
炮台占地约8,000 平方米,呈不规则四边形,边长均约为100 米,四个墙角外突成为棱堡,炮台东北、西南及东南面墙身建基於3.7 米宽的花岗石基础上,墙身以夯土砌建,并以蚝壳粉末作灰泥批荡,坚实非常,墙高约9米,往上收窄成2.7米宽。子墙高约2 米,成雉堞状,可架设多达32 门大炮。东南墙两角更设有碉堡。面向中国大陆的西北墙身,主要以花岗石砌筑,子墙较矮且没有炮口设置,这主要显示其对海外的防御作用以及对当时中国官方的友好姿态。
炮台之正门入口设在东南墙上,大门後又设有一些简单房间,是当时军事用房,现作为旅游设施。沿一条短短的弯曲坡道,可到达炮台宽敞的大平台,历史上炮台平台上及其下层空间均设有军事设施,如西面棱堡内之弹药库(现为小展览区)及储水池等(现为博物馆一部分)。
南面轴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