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安多尼教堂(花王堂)
开放时间
06:30 - 18:00
简介
根据第31/2018号行政法规,圣安多尼教堂(花王堂)属於「圣安多尼堂及前地(花王堂)」。
圣安多尼教堂创建於1558 至1560 年间,是澳门三大古老教堂之一,初为茅草覆盖的简陋小教堂。澳门早期的教堂大多经历烈火洗礼,圣安多尼教堂也不例外。有关这座教堂的近代历史,参看以葡文镌刻在门前石碑上的内容,译作:“(教堂)建於1638年,毁於1809年,重建於1810年,再次毁於1874年,重修於1875年。”特别是1874年9月22日的大火令人难以忘怀,以後每年的9月22日这一天被澳门人称作“天灾节”,市民扛着圣安多尼像上街游行,以示纪念。1930 年改建教堂钟楼和主立面,1951年和1953年两度装修教堂内部,特别是祭坛部分。
以往葡人婚礼多在此举行,华人因此将之称为“花王堂”。据《澳门记略》记载:“北隅一庙,凡蕃人男女相悦,诣神盟誓毕,僧为卜吉完聚,名曰花王庙。”
建筑描述
教堂布局因地制宜,平面不对称,迁就周围的道路环境,因为空间的局促,所以祗建造一座钟楼,造成不对称的立面形式,不对称的体量关系。通往花王堂的小街小巷均是往上攀升的斜坡,进入门口的前地空间也还要踏上几级台阶,可见当年的花王堂是有意识地建於高地之上。前地有矮墙围合,有十字架表明宗教性质,还有近於地面的石碑引发朝圣者的思古幽情。
教堂外观为1930 年改建成的水刷石粉面,主立面不对称,左侧祗有一座钟楼,以横线条为主,突出中心位置的主入口,山花之上装点着圣像。钟楼为三层,高约22米。总而言之,立面做法采用现代的水刷石饰面,形式简洁,体现新古典主义风格。
教堂室内采用砖木结构,椭圆形木构拱顶,木屋架上为坡屋顶,瓦屋面。夹层楼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布局以长方形中厅为主,内有夹层,高约15米;无柱廊阻隔,木拱顶,从天花之上垂下华丽的枝型大吊灯。堂内祭坛为建於1875年的巴洛克式圣坛,采用断山花和双柱的形式,中间有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塑像,上面有耶稣会标志 IHS 。堂内还有多个小祈祷室,装饰精巧,并有壁柱。主祭坛庄严华丽,体现巴洛克风格:错落有致的檐部,断裂扭曲的山花,繁复弯曲的线条以及多重层叠的壁柱,烘托出天主教的表现主题─十字架上的受难耶稣和带有深刻含义的耶稣会标志。墙面用壁柱划分,以拱券装饰。顶棚与墙体用齿饰线脚区分、勾勒。室内色彩以黄色为基调,用白色装点,即墙面和拱顶是黄色涂料,柱头、线脚以白色粉刷。教堂後部唱诗席的彩色玻璃窗、入口屏风都选择几何图案,流露着现代气息。
西南立面图
剖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