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老楞佐教堂

开放时间

星期一至五 07:00-18:00
星期六及日 07:00-21:00

简介

根据第31/2018号行政法规,圣老楞座教堂属於「圣老楞佐堂及前地(风顺堂)」。

圣老楞佐教堂创建於16世纪中叶,是澳门三大古教堂之一。教堂後来几经重建,目前的规模形成於1846年。华人称之为“风信堂”,又以粤语谐音称为“风顺堂”,有祈求“风调雨顺”之意。《澳门记略》载:“西南则有风信庙,蕃舶既出,室人日跂其归,祈风信於此。”在以风力为动力的帆船时代,远洋航行是非常危险的,往日葡萄牙人出海,都视风信而定行止。清朝龚翔麟在《珠江奉使记》中对葡人的祈风之举有详尽的描述:“蕃舶之出以冬月,冬月多北风;其来以四五月,多南风。既出,则澳中黑白鬼一空。计期当返,则妇孺遶屋号吁,以祈南风,亦辄有验者。其舵工素与海习,虽卒遇飓母浮椒,亦万不一失云。”

文德泉神父认为教堂创建於1 5 5 8 至1560年间,由耶稣会士建在葡人定居点的小山上,最初是一座木制的小教堂。学术界通常的看法是教堂建於1569年以前,第一次在1618 年重修。方豪神父在《中西交通史》中指出:“此堂创建之确实年代,虽不可知,惟万历四十六年(1618)第一次重修则有现存之圣母七苦祭台下之石刻可稽。是其兴建必先於此年也。”1618年重修之後的教堂巍峨壮丽,美轮美奂。1844年,教堂改建,两年後竣工,形成今天的教堂规模。1954 年,高德华神父(Costa Vaz) 再次筹措资金装修教堂内部。最近一次的教堂维修为2002年4月30日,由政府出资。

教堂所在的地区,昔日是高尚住宅区,所以教堂建筑也显得美仑美奂,华丽巍峨。时至今日,教堂仍然耸立於高台之上,周围绿树环绕,清幽怡人。堂侧花园内现存一座石十字架,底座刻着“INRI 1627 e 1811”字样,可证其历史悠久。


建筑描述

沿石级而上,进入教堂“领地”,花草丛中就是圣老楞佐教堂。教堂虽然沿街,但是经过台阶的过渡,已使朝拜者渐渐收起凡俗之心,升起虔诚之意。花木隔绝尘世的喧嚣使置身於繁华闹市区的教堂格外清静。

教堂为一层建筑,入口部分有夹层,钟楼为三层。教堂平面是拉丁十字,中间是跨度为15米的中厅,无柱廊阻隔,覆盖木制拱顶,从天花之上垂下数个华丽的枝型大吊灯,这是圣老楞佐教堂引以为傲的装饰。与澳门其他教堂一样,两旁设置多个小祭坛供奉天主教圣徒。端部的主祭坛和两臂的小礼拜室都是半圆形的空间,覆盖用钢筋混凝土制成的筒拱。主祭坛以彩色玻璃窗为背景,以密集的科林新壁柱做装饰,幽暗的光线使圣老楞佐堂沉浸在神秘的氛围中,预示非凡的力量。教堂色彩处理采用对比关系,蓝色的顶棚,黄色的墙面,檐部线脚用白色勾勒,局部点缀醒目的金黄色。彩色玻璃窗既有描绘圣经题材的复杂图案,又有简洁明快的现代造型,这是教堂装饰的亮点。墙面以壁柱划分,以檐部贯通。拱顶与墙面交界处设置圆形洞口,起到自然采光和通风的作用。立面上的山花总高约18 米,两个钟楼高约21 米,对称布置,中间山花层叠,因入口之上唱诗席屋顶低於教堂中厅,教堂外观的特徵是在欧洲古典式的基础上带有巴洛克风格。外墙以黄色粉刷。屋顶为坡屋顶,瓦屋面。主体为砖结构,夹层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photo
南立面圖

photo
東立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