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若瑟修院大楼及圣堂

开放时间

圣堂10:00 - 17:00 (由三巴仔横街进入)
修院不对外开放

简介

导赏讲解

 

根据第31/2018号行政法规,圣若瑟修院大楼及圣堂属於「圣若瑟修院教堂、前地及石阶」。

圣若瑟修院於1728年由耶稣会士创办。在二百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圣若瑟修院培养了许多中国和东南亚各地教会的人才,被老一辈的澳门人称为澳门天主教的“少林寺”。

与修院毗连的圣若瑟修院圣堂於1746年兴建,1758年落成,规模仅次於耶稣会士兴建的圣保禄教堂(现大三巴牌坊前身),因此本地人又称它为“三巴仔”。圣堂内有奠基石及奠基纪念铜牌,记载修建圣堂的日期及人员,铜牌背面更有一行汉字:“乾隆壹拾壹年捌月贰拾陆日”。圣堂至1953年再被修葺,形成今日规模,具有巴洛克建筑风格。

圣堂内现存圣方济各.沙勿略(Francisco Xavier)的手肱骨,供教徒敬礼。沙勿略是第一位到远东传教的耶稣会士,1552年死於澳门附近的上川岛(St. John Island),後被誉为东方宗徒。该圣髑被视为东方天主教会的重要文物。


建筑描述

圣若瑟修院主要由修院大楼及圣堂组成,是一座带有内外花园的修道院,四周筑有围墙与外界隔离。修院入口大门设於三巴仔街,大门与圣堂入口成一轴线关系,其间以54级花岗石阶梯相连,修院大楼建筑入口则设於圣堂右侧。历史上,大楼及圣堂都经过多次改动。

修院大楼最初为二层建筑,经加建成为今天三层规模,大楼主要以青砖为建筑材料,宽厚的墙身建在花岗石基础上,修院内各层房间一般由既长且宽的走廊贯连,其中一条纵向走廊宽3.8 米,长达80 米。房间的门窗均为半圆拱状。除地面层铺麻石或大阶砖外,其余各层均铺上柚木地板,并设有木天花,大楼之屋顶为中式瓦顶,杉木梁直接架在墙体上。整个大楼设计以简单灵活为主,装饰线条也不多。

与大楼建筑之纯朴简洁相反,修院之圣堂却是以华丽夸张的巴洛克风格着称。教堂共设有三个正面入口,两侧入口设有祭坛,之後才是主堂。中间入口直达主堂,主堂平面成拉丁十字型,长轴长27 米,短轴长16米,长轴两端分别为入口前厅及主祭坛,祭坛供奉圣若瑟像,为巴洛克式设计,装饰甚多,其中两组四枝腰缠金叶的旋柱最具特色,柱头则以断山花形式收结。而与之呼应的是入口前厅中四枝支撑二楼唱诗台的木盘旋柱。主堂左右短轴分别为供奉耶稣及圣母之祭坛。祭坛亦是一种巴洛克式设计,它凸出於墙身,两侧各有圆形及方形科林新式柱一条,方柱亦有断山花点缀,祭坛及唱诗台顶部均为白色拱顶,配以黄色花纹图案装饰与白色墙身呼应。主堂为由四个帆拱顶托起的罗马式穹窿空间,穹窿直径为12.5 米,顶部高度为19米,开有三环各16个窗户,其中最高一环祗是象徵式的窗框线,另两环才具有透风及采光功能,穹顶内侧为白色,中间是黄色的耶稣会会徽。

教堂正立面为一雄浑的墙体,其宽度为24.6 米,两条多层之檐口线及6 条多次收分的壁柱将立面大致分为纵横各三部分,顶层两边为对称之钟塔,塔顶为琉璃瓦顶,其高度为19米,左钟塔三个窗洞放有大铜钟,右边钟塔正面窗亦有一铜钟,以及一小门通往天台,中间部分则是一直弧线结合的山花,其高度为17.5 米,山花中有一耶稣会会徽雕饰。第二层主要开有三个窗户,两侧较小但有弧形窗楣及周边浮雕装饰,中间窗户属於唱诗台,是一整层高之长方形百叶大窗。地面层则设有三个入口大门,两侧较矮窄,故有空间作周边装饰及门楣。中央为厚大木门,其两边壁柱上则以断山花形式点缀。

photo
聖堂西南立面圖

photo
剖面圖